第039章 第 39 章
關燈
小
中
大
第039章 第 39 章
此時農夫正帶著牛轉彎, 張遼詫異地發現,這鐵犁轉彎非常方便,完全沒有費時費力,而是輕輕松松就帶著牛掉頭轉彎了。
再仔細一看, 這裏就只有一個農夫, 一頭牛, 這是怎麽做到的?
這年頭,雖然上層階級日常剝削農戶, 但明面上, 農戶的地位還是僅次於士人之下的。
所以張遼見過自家佃戶種地時候的情況, 大戶人家的牛耕技術基本就是二牛耦耕。
也就是兩頭牛牽引鐵犁, 然後還要三個人來輔助犁地,一人牽著牛在前面導耕, 一個人在後面扶犁,再有一人控制犁轅調節耕地深淺。
這種耕作技術其實已經非常先進了,基本都是大戶人家才有的實力,畢竟需要的牛和人力太多。
犁出來的地也是又深又寬, 二牛三人一個季節就可以耕田五百多畝。
但這種鐵犁掉頭非常不方便, 轉彎之後也起土費力。
可是眼前這個鐵犁不一樣,這鐵犁明顯可以自由擺動和轉動方向,非常靈活。
張遼不由得想到了楊秋那個神秘師傅,當初楊秋就利用了造紙法和張家交易。
那時候他就猜測,楊秋這個神秘師傅肯定不只是傳授了造紙術, 也許還有很多厲害的傳承。
現在看來,他的猜測是真的, 這也更加讓他確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。
於是張遼笑問了起來。
“此種鐵犁頗為靈活方便,這又是汝師所授?”
楊秋都好久沒有聽到有人問她師傅了, 眼下聽到張遼這麽問。
她明白張遼註意到了曲轅犁的優勢,於是楊秋微笑點頭。
農業和工業是根本,所以楊秋早早在楊家寨的時候就讓鐵匠木匠研究出來了曲轅犁,但那時候只能在寨子裏用。
如今終於可以大規模量產了,畢竟現在有大規模的的土地需要耕作。
如果不是人力不夠,楊秋都想再擴產一些農具。
但事情要一步一步來,先把馬邑縣吞下,等到把馬邑縣徹底控制好之後,她才可以進一步擴張。
“將軍,我想我明白了一些,重視農桑,不僅在於倡導耕作,更在於重視工匠之利,通過改進鐵犁等農具,提升農耕效率,使農戶耕種更為便捷。
至於糧食增產之事,除施肥等傳統方法外,亦須註重種子的優選與馴化。猶如養馬,需挑選高大的馬匹孕育後代,如此方能馴化出駿馬。
將軍之意是想告訴吾,萬事萬物皆有創新進步的可能。
上古先賢授我耕作、築屋、養蠶織布等技藝,而今我輩不應固步自封,當重視工匠之技藝,重視糧食之育種。
且應廣納百家之能,汲取萬物之優,勇於創新,不斷求索。如此,方能在百工之事、農耕之道上皆有所進益。”
楊秋當然知道,眼下不適合給張遼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,創新是第一動力。
講了也聽不懂,畢竟大家學的教材不一樣。
不過,到了這個程度,張遼也明白了重視工匠之利有多麽重要。
雖然張遼腦海裏的概念不叫技術進步,但意會就行了。
畢竟,對於豪右出身的子弟而言,你跟他們講農民有多辛苦,均田有多重要,他聽了是真的沒感覺,更不會有心理觸動。
不曾體會過的人,永遠都不會感動深受。
但楊秋不可能排斥所有士族豪右出身的人,那是自絕於天下。
所以,她需要求同存異,只要有共同的理念和方向,一切都可以合作。
畢竟,思想建設可以未來一步步來,眼下得先把隊友搞得多多的。
至少張家不為非作歹,張遼屬於進步分子。
於是,楊秋接下來又帶著張遼來到了河邊,那裏已經有一架龍骨水車安裝好了。
這是張遼第一次見到龍骨水車,他驚訝地發現,這種水車可以連續取水,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。
不僅如此,取水的時候,只需有人在搖動把手,河水就能提到岸邊上,完全不費力。
後來,楊秋又讓張遼看了水碾和水磨。
這個時候,石碾已經有了,但需要人力和畜力不斷勞作,可是水碾能利用水力來給谷物去殼,這顯然是重大的技術進步,還提高了效率。
接著,張遼又看了水轉大紡車,看到這紡車織布的速度如此之快,他不由得感嘆了起來。
“汝師實乃神仙中人。”
楊秋厚著臉皮應了,反正謊言說多了,假的也變成了的真的。
既然可以在書籍上知道古人的技術進步,楊秋當然要用在現實生活之中提高生產效率。
只是這些東西是可以創造出來,但還不能量產,畢竟她手下也就十幾個木匠,效率是真的不高。
而且由於人太少,所以木匠現在和鐵匠混合住在張氏塢堡這裏,而木匠的子女也和鐵匠享受同種待遇。
所以,缺乏人才是楊秋的痛。
甚至,她都安排間諜悄悄給周邊幾個縣宣傳馬邑縣的軍戶匠戶的待遇了。
但故土難離,有勇氣離開家鄉的人還是太少。
所以必須要等楊秋打下更多的土地,她才能擁有更多的人才。
待離開張氏塢堡之後,兩個人坐在牛車上,張遼深吸一口氣開口了。
“將軍,欲圖天下,並州地勢險要,易守難攻!然北方有鮮卑,東邊有羌胡,西邊有烏桓,南邊有匈奴,而我漢人在並州人員稀少。
一旦周邊胡人開始動亂,恐以楊家軍一己之力難以抗衡;這一次王太守身死之事震怒朝廷,天子已經下旨令並州刺史張懿平叛。
若我沒有估計錯的話,一旦春日到來* ,恐怕漢軍將會立即發兵,若是到時胡人也伺機而動,將軍可有良策?”
她這種小反賊竟然也讓朝廷震怒了?楊秋忍不住笑出了聲。
對於張遼的問題,楊秋沒有立即作答,反倒拋出了另一個問題。
“文遠,你這疑問,我稍後自會給你答案。但此刻我心中倒有一個困惑,想要先向你求解,為何你會選擇跟隨於我?
想那天子高坐龍椅之上,恐怕也未必覺得我這反賊能夠掀起多大的風浪。即便刺史明年出兵討伐,恐怕亦覺得我這反賊可以輕易鎮壓。”
楊秋雖欣喜於張遼的信任與青睞,但其中緣由,仍需弄個明白。
她究竟有何特質,能得張遼如此看重?
想當年,張遼並無此念。
那時張家尚為大漢忠臣,從未想到亂世將至。
即便做了那個奇異地夢,張遼也只是對楊秋多了幾分留意。
多年相交,他發現自己一個男子在武力上竟不及一女子,於是一直立志打敗楊秋。
然屢戰屢敗,始終未能如願,不過也僅視其為勁敵。
又因楊秋背後有神秘師傅,張遼對其另眼相看,以為此女未來必成大器。
但究竟將成何等大業,當時張遼亦未曾想透。
隨著年歲漸長,張遼逐漸接觸到家族內部事務。
那時,他以為自己武力超群,可以在戰場上建功立業。
於家族學習中,他洞悉了朝堂地形勢,明了士族權貴間地游戲規則。
於是發現自己年少時的志向,竟是如此虛妄。
朝堂間的權利游戲規則,分明是關東世族的天下!
縱有人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,如涼州三明,他們曾是威震一方的猛將,為朝堂立下汗馬功勞,平定羌人之叛亂。
但皇甫規、張奐、段颎開始不斷受到宦官的迫害,被漢恒帝罷官免職,雖後來重新啟用,然其結局各異,令人唏噓。
尤其是段颎,縱使後來投靠了宦官,最後卻還是被逼在獄中自盡而死!
張遼自此洞悉朝堂之弊,明白涼州武人在朝堂上難以立足,更勿論並州武人,根本就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。
故縱有滿腔抱負,張遼亦知自己在這朝堂之上絕無前途可言。
況這些年來天災人禍接連不斷,天子昏庸無能,朝堂亂象頻生。
眾多士族皆在私下揣測,這天下即將陷入動蕩。
張遼心中,亦有此預感。
於是張遼常思未來天下大亂之際,家族應何去何從,自己又應投靠何方明主?
左思右想,張遼覺得,必須在並州尋找明主,絕不能投靠並州之外的人。
於是,張遼提到了這樣一樁舊事,
“將軍可知,光武帝當年為何定都洛陽?”
若依官方之言,自然是因關中之地歷經戰亂,滿目瘡痍,人口稀少,田地荒蕪,已不覆長安昔日之繁華。
而洛陽則地處優越,周圍有八大關隘,可西進關中,北接太行,東進中原,南臨南陽等富饒之地。
作為都城,必匯聚天下之糧食財寶。
長安之地雖險要,但轉運糧食極為不便。洛陽則地理位置更佳,漕運陸運成本皆低,故光武帝當時選擇建都洛陽。
但這也就叫做官方說法了,其實真正的原因,眾人都心知肚明。
於是楊秋開口言道。
“實則因隨光武帝起事的將領功臣集團中,大半皆為南陽人士,而另一半則為冀州士族,故光武帝不得不將都城定於洛陽。”
一個皇帝若是不想當光桿司令,團結自己的統治基本盤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昔日劉秀起兵,麾下功臣集團皆以關東為利益所系。
若輕棄此地,立都長安,那就相當於拋棄了你的統治基本盤,你的皇位都會坐不穩。
所以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,洛陽當然有地理優勢,但選擇定都在這裏,是因為他的基本盤在這裏。
這也就導致東漢一朝,朝堂權力中心始終被關東士族所占據,此乃開國之初便已奠定的格局,外力難以撼動。
因為當初定鼎天下的就是這一批人,如果關東世族都不占據朝堂本位了,這也就相當於這個朝廷的統治基本盤已經完蛋了。
這也是後來董卓亂政之後,為什麽有關東諸侯討董?
因為他們的利益核心完全不一致,大家都不是一個圈子的人,權利的本位都不一樣,所以當然不能相容。
畢竟你一個西涼集團的軍閥,占據在朝堂的權力中心,那以後關東世族就是在權力的邊緣了,這是不死不休的的利益分歧!
所以他們註定是要決裂的,這也是董卓後來遷都的原因。
因為他發現自己和關東世族的矛盾沖突已經不可調和了,所以他決定另起爐竈。
因此,一個朝廷建都位置十分重要。
強悍如朱元璋,剛剛考慮遷都,太子朱標去了西安回來沒多久就死了,然後自此不考慮,誰知道怎麽死的?
而朱棣強行遷都北京後,皇宮馬上發生大火,但朱棣堅決留在北京,其後北京一直叫行在,也就是皇帝臨時駐紮地的意思。
而皇帝和大臣就這麽僵硬著,圖謀把下一個皇帝拉回到南京。
直到朱祁鎮繼位之後,北京才正式確立京師地位,這場鬥爭持續了數十年。
而東漢就不存在鬥爭了,南陽集團和冀州集團都對洛陽沒意見。
但冀州氏族後來有點慘,當初劉秀選擇和冀州士族合作,登基之後,劉秀也選擇了冀州出生的郭聖通做皇後。
但是後來郭聖通被廢,隨後冀州士族不斷遭到打壓,這種打壓甚至持續到了明帝時期。
彼時,漢明帝聽信讒言,疑楚王有悖逆之心,遂大興刑獄,嚴刑拷問之下,冤屈橫生,千人受牽。
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冀州人,殺得冀州人頭滾滾。
在這場浩劫之中,袁紹之先祖袁安挺身而出,救了許多冀州一系的人。
因此,袁紹後來擇冀州為根基,一則因冀州大族與其有香火之情,二則因冀州與朝廷早已離心離德。
所以黃巾起義之火,亦在此地洶湧爆發。
“沒錯,光武中興基業,實乃倚仗南陽、冀州大族。
故而定都洛陽之後,朝廷利益便已化為關東士族的利益,而並州、涼州、關中之地徹底變成朝廷邊緣人士。
想前漢之時,並州人口近二百萬,而今竟只剩六十餘萬,令人痛心疾首。”
“朝廷對並州的輕視,實在是令人寒心,並州士族的利益,朝廷亦不再關心。
自光武帝始,朝廷竟讓胡人內遷居住並州邊境,南匈奴便是在光武帝時趁機內遷至此。
其後百餘年,胡人內遷不斷,如今並州之地,竟有一半已被胡人所占。
將軍,此乃我等生活的土地,祖祖輩輩,皆在此地繁衍生息,為何要將其讓於胡人?
可是朝廷不在意,我等並州人毫無辦法。一旦天下大亂,並州的胡人只會趁機殘殺漢人。
而那些關東世族,只會在中原地區爭得你死我活,未定天下雄主之前,無人會關心並州情況。
可是我不希望未來的並州,再如此惡化下去。所以我一直認為,並州的士族武人應團結一心,共謀發展。
如此,方能保住並州安寧,使祖祖輩輩的土地,不再落於胡人之手。”
這就是張遼不想去朝廷的原因,蓋因並州之人,絕難躋身高位。
倘若未來的雄主,仍出自關東士族,則並州之地,勢必繼續被棄如敝屣。
如果有理想的選擇,張遼希望並州人團結在一起,改變這個天下。
若非萬不得已,他絕不願孤身加入中原的諸侯團隊,那只會是邊緣人士,永遠沒辦法進入核心權力階層。
所以張遼自意識到這天下將要亂起來之後,他的目光一直放在了並州內部,欲在此地尋覓一明主。
引領並州人重振昔日榮光,使並州之地不再被無視與遺棄。
然而,經年累月的觀察,張遼發現並州的豪強士族,已然腐朽至極。
彼等並未因朝廷的排斥而團結一心,反而在日益惡劣的生存條件下,互相內鬥吞並,實在令人痛心疾首。
此等人皆無吞吐天下的才略與勇氣,實乃並州的不幸。
於是,張遼不由得想到了年少時候的那個夢,遂開始暗中觀察楊秋。
對方不僅深研兵法韜略,更將自身錘煉得如同西楚霸王一般勇猛無敵,且其並毫無為朝廷效力之念。
張遼當時便已洞悉楊秋的心思——此人必反!
雖然很不可思議,一個小小的農戶女子也想造反,但事實就是這樣。
因此,張遼愈發堅信自己曾經的那個夢乃是上蒼指引,於是他更加用心地觀察楊秋此人。
其人擁有吞吐天下的魄力與勇氣,又兼具西楚霸王的勇猛武力。
自六歲起,她竟已開始籌謀反叛朝廷,甚至秘密培養自己的心腹團隊。
七年之後,石破天驚,一舉起兵反抗朝廷,占領了馬邑縣。
無論從哪個角度看,仿佛天命都眷顧在楊秋之身。
她擁有神秘的師承,所向無敵的勇武之力,又在戰場上戰勝了漢軍。
若此時再不表明自己的投靠之意,日後豈非要被排斥在楊家軍權利核心階層之外?
因此,張遼才決定秘密會見楊秋,向其表明自己的心跡。
畢竟,太平道即將造反,天下大亂在即。
張遼希望他們並州人能夠盡快團結起來,共謀大計!
當然,張遼不能預測未來,他不知道太平道造反之後,其實一年之內就平定了。
雖然後來還有大大小小的叛亂,但實際上接下來的幾年並沒有徹底大亂起來。
但現在張遼等不及了,他需要盡快加入楊家軍這個團隊,有時候加入晚一步,地位就完全不一樣了。
所以在和父親商量之後,張遼遵從內心的指示來到了楊秋面前!
而當楊秋聽完張遼年少時候所做的夢之後,她忍不住笑出了聲!
“嗯,這個夢做得好!”
畢竟她自己聽完都要覺得她是天命之人了,果然,人的本性就是喜歡聽拍馬屁。
於是,楊秋回答了張遼最初的那個問題。
“文遠,你所言極是。並州大患,非漢軍也,乃周遭地胡人。彼等如狼似虎,環伺我楊家軍。
一旦我軍有失,必群起而攻之,猶如嗜血之狼,欲在我等身上撕咬一口!”
“故而,我軍需打一場勝仗,震撼彼等,使其損失慘重。唯有血腥地武力,方能令其恐懼害怕。
但人殺之不盡,若一味鎮壓反抗,楊家軍必將陷入無窮無盡的戰爭,永無走出並州之日,甚至可能困守雁門郡!”
張遼聞此言,點頭讚同。
他亦深知,選擇並州為根基,未來隱患重重,蓋因周遭胡人實在太多。
但他本為並州人,難道還能選擇其他地方?
所以此問題一直困擾著他,不知有何良策可解此困局。
如今看來,楊秋顯然已有良策在胸。
張遼心中大喜,他深知自己沒有看錯眼前的人。
一直以來,楊秋的戰略格局眼光,遠超他所見任何人
“無論是鮮卑人、羌人、烏桓人,還是匈奴人,所有戰爭沖突的根本目的,皆在於資源的掠奪。
此資源涵蓋廣泛,男人女人、糧食、金銀珠寶、馬匹牛羊、鐵礦武器等,凡能吃能用之物,皆屬資源之列。
而這些胡人為何要與我們爭奪資源呢?蓋因他們生活更為窮困艱難,唯有通過武力搶奪,方能維持其生存。
他們不似我們漢人耕種儲糧,一場大雪便可令其牲畜死亡數十萬頭。因此,他們只能南下搶劫我們。
而每一次的搶劫,皆是他們豁出性命的表現。餓到極致之人,嗜血瘋狂,毫無道德準則。只要能有一口吃的,他們這群人便可殺無數人。”
“欲解此難題,首要之務乃使胡人畏懼,使其不敢再反。蓋因胡人心中,唯強者為尊。
然而,即便將其打服,若其饑餓無食,其仍會反抗,寧死亦要與你拼殺。因此,鎮壓之後,還需與之聯合。”
“文遠,胡人亦為人,亦有基本生存需求,需吃飽穿暖,亦欲享受生活。
彼等擅長游牧,而我等擅長耕種。故一旦建立穩定關系,便應與胡人進行利益交換。
胡人需布匹、食鹽、茶葉以及我漢人工匠所制各種工具,而我等則需馬匹、耕牛、羊等。
屆時,若有穩定地榷市,而胡人又打不贏我們,那就只能以其飼養的牲畜,換取生存所需的食鹽、布匹、茶葉等。
時日一長,胡人必定會漸漸被漢人同化。當然,還需有具體措施,如通婚學文識字等,使其逐漸融入我漢人社會。”
“但不論何種辦法,人之本性皆類似。吃飽穿暖之後,何必再反,何必再使族人犧牲?
所以文遠,胡人非永遠之敵,敵與敵之間,有時亦可合作。
合作日久,利益一致,便可成為同盟,共謀發展。”
聞此言,張遼心中大石落地,徹底安心了。
於是回到密室之後,張遼將自己帶來的四十個人都介紹在了楊秋面前!
這四十個人裏面,有十個人是張遼的親衛,個個都是勇猛的武士,武力值都在七十五左右,有十個人是張家造紙工坊的熟練工匠。
最後二十個人裏有五個醫工,五個泥瓦匠,五個石匠,五個鐵匠!
楊秋臉上的笑容簡直無法掩飾。
豪強士族果然資源豐富,張遼隨隨便便就能提供如此多有用的匠人。
如此看來,張遼本來就很重視工匠,這份禮物實屬有些厚重。
然而,楊秋心中此刻卻有一個疑問:“文遠,這些人尊父是否同意你帶來?”
之前不是說家族不會給予幫助嗎?所以楊秋有點奇怪。
“自我十歲執掌家族事務以來,我便私下培養了一批心腹。此輩不受父親節制,亦不涉家族財產,故其生死存亡皆由我定奪。
其家人將會陸續至此,煩請將軍為他們安排居所。今日看了塢堡這裏的情況,我想我的決定是對的。
這些匠人唯有在將軍麾下,方能盡其才用!”
此言一出,楊秋便明白了。
世家大族分散投資,實乃其本性使然,無需拒絕,畢竟楊秋現在缺的就是人才。
而這人才到底是商人出身,農戶出身,還是豪強士族出身,這都不是關鍵。
關鍵是其加入這個團隊之後,遵不遵守楊家軍的規矩,所以楊秋接納了張遼的投靠。
而張遼有誠意,楊秋自然也不能寒了對方的心。
所以楊秋再設一部軍司馬,由張遼擔任,但張遼暫時還不能待在楊家軍!
一切都要等太平道明年起義之後,張遼再和楊秋理應外合,然後聯合起來攻占雁門郡,奪取雁門關!
於是,送完了人才的張遼本欲秘密離去。
但離去之前,卻發生了一件令二人大感意外的奇事兒。
一位姓田的販馬商人偷偷來到了馬邑縣,接著就找兵卒聲稱,自己有密信要呈交給楊秋,並言此信極其重要。
當時兵卒不敢怠慢,於是將人請到了府衙這裏。
接著,楊秋的親衛將販馬商人嚴密監控,然後再取得信件呈到了楊秋面前。
打開信的那一剎那,楊秋非常震驚,並且把這封信交給了張遼。
當時,張遼還覺得奇怪,待看完信之後,張遼也露出了震驚的神色。
原來此信的署名人竟是田英——田沖之姐!
都這麽多年了,之前眾人皆以為田英已離世多年。
但今日,田英竟以一封密信出現在了楊秋和張遼的視野裏面。
這實在是令人大感意外!
而更令人意外的是,田英還在信件裏面寫了一件性命攸關的大事兒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此時農夫正帶著牛轉彎, 張遼詫異地發現,這鐵犁轉彎非常方便,完全沒有費時費力,而是輕輕松松就帶著牛掉頭轉彎了。
再仔細一看, 這裏就只有一個農夫, 一頭牛, 這是怎麽做到的?
這年頭,雖然上層階級日常剝削農戶, 但明面上, 農戶的地位還是僅次於士人之下的。
所以張遼見過自家佃戶種地時候的情況, 大戶人家的牛耕技術基本就是二牛耦耕。
也就是兩頭牛牽引鐵犁, 然後還要三個人來輔助犁地,一人牽著牛在前面導耕, 一個人在後面扶犁,再有一人控制犁轅調節耕地深淺。
這種耕作技術其實已經非常先進了,基本都是大戶人家才有的實力,畢竟需要的牛和人力太多。
犁出來的地也是又深又寬, 二牛三人一個季節就可以耕田五百多畝。
但這種鐵犁掉頭非常不方便, 轉彎之後也起土費力。
可是眼前這個鐵犁不一樣,這鐵犁明顯可以自由擺動和轉動方向,非常靈活。
張遼不由得想到了楊秋那個神秘師傅,當初楊秋就利用了造紙法和張家交易。
那時候他就猜測,楊秋這個神秘師傅肯定不只是傳授了造紙術, 也許還有很多厲害的傳承。
現在看來,他的猜測是真的, 這也更加讓他確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。
於是張遼笑問了起來。
“此種鐵犁頗為靈活方便,這又是汝師所授?”
楊秋都好久沒有聽到有人問她師傅了, 眼下聽到張遼這麽問。
她明白張遼註意到了曲轅犁的優勢,於是楊秋微笑點頭。
農業和工業是根本,所以楊秋早早在楊家寨的時候就讓鐵匠木匠研究出來了曲轅犁,但那時候只能在寨子裏用。
如今終於可以大規模量產了,畢竟現在有大規模的的土地需要耕作。
如果不是人力不夠,楊秋都想再擴產一些農具。
但事情要一步一步來,先把馬邑縣吞下,等到把馬邑縣徹底控制好之後,她才可以進一步擴張。
“將軍,我想我明白了一些,重視農桑,不僅在於倡導耕作,更在於重視工匠之利,通過改進鐵犁等農具,提升農耕效率,使農戶耕種更為便捷。
至於糧食增產之事,除施肥等傳統方法外,亦須註重種子的優選與馴化。猶如養馬,需挑選高大的馬匹孕育後代,如此方能馴化出駿馬。
將軍之意是想告訴吾,萬事萬物皆有創新進步的可能。
上古先賢授我耕作、築屋、養蠶織布等技藝,而今我輩不應固步自封,當重視工匠之技藝,重視糧食之育種。
且應廣納百家之能,汲取萬物之優,勇於創新,不斷求索。如此,方能在百工之事、農耕之道上皆有所進益。”
楊秋當然知道,眼下不適合給張遼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,創新是第一動力。
講了也聽不懂,畢竟大家學的教材不一樣。
不過,到了這個程度,張遼也明白了重視工匠之利有多麽重要。
雖然張遼腦海裏的概念不叫技術進步,但意會就行了。
畢竟,對於豪右出身的子弟而言,你跟他們講農民有多辛苦,均田有多重要,他聽了是真的沒感覺,更不會有心理觸動。
不曾體會過的人,永遠都不會感動深受。
但楊秋不可能排斥所有士族豪右出身的人,那是自絕於天下。
所以,她需要求同存異,只要有共同的理念和方向,一切都可以合作。
畢竟,思想建設可以未來一步步來,眼下得先把隊友搞得多多的。
至少張家不為非作歹,張遼屬於進步分子。
於是,楊秋接下來又帶著張遼來到了河邊,那裏已經有一架龍骨水車安裝好了。
這是張遼第一次見到龍骨水車,他驚訝地發現,這種水車可以連續取水,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。
不僅如此,取水的時候,只需有人在搖動把手,河水就能提到岸邊上,完全不費力。
後來,楊秋又讓張遼看了水碾和水磨。
這個時候,石碾已經有了,但需要人力和畜力不斷勞作,可是水碾能利用水力來給谷物去殼,這顯然是重大的技術進步,還提高了效率。
接著,張遼又看了水轉大紡車,看到這紡車織布的速度如此之快,他不由得感嘆了起來。
“汝師實乃神仙中人。”
楊秋厚著臉皮應了,反正謊言說多了,假的也變成了的真的。
既然可以在書籍上知道古人的技術進步,楊秋當然要用在現實生活之中提高生產效率。
只是這些東西是可以創造出來,但還不能量產,畢竟她手下也就十幾個木匠,效率是真的不高。
而且由於人太少,所以木匠現在和鐵匠混合住在張氏塢堡這裏,而木匠的子女也和鐵匠享受同種待遇。
所以,缺乏人才是楊秋的痛。
甚至,她都安排間諜悄悄給周邊幾個縣宣傳馬邑縣的軍戶匠戶的待遇了。
但故土難離,有勇氣離開家鄉的人還是太少。
所以必須要等楊秋打下更多的土地,她才能擁有更多的人才。
待離開張氏塢堡之後,兩個人坐在牛車上,張遼深吸一口氣開口了。
“將軍,欲圖天下,並州地勢險要,易守難攻!然北方有鮮卑,東邊有羌胡,西邊有烏桓,南邊有匈奴,而我漢人在並州人員稀少。
一旦周邊胡人開始動亂,恐以楊家軍一己之力難以抗衡;這一次王太守身死之事震怒朝廷,天子已經下旨令並州刺史張懿平叛。
若我沒有估計錯的話,一旦春日到來* ,恐怕漢軍將會立即發兵,若是到時胡人也伺機而動,將軍可有良策?”
她這種小反賊竟然也讓朝廷震怒了?楊秋忍不住笑出了聲。
對於張遼的問題,楊秋沒有立即作答,反倒拋出了另一個問題。
“文遠,你這疑問,我稍後自會給你答案。但此刻我心中倒有一個困惑,想要先向你求解,為何你會選擇跟隨於我?
想那天子高坐龍椅之上,恐怕也未必覺得我這反賊能夠掀起多大的風浪。即便刺史明年出兵討伐,恐怕亦覺得我這反賊可以輕易鎮壓。”
楊秋雖欣喜於張遼的信任與青睞,但其中緣由,仍需弄個明白。
她究竟有何特質,能得張遼如此看重?
想當年,張遼並無此念。
那時張家尚為大漢忠臣,從未想到亂世將至。
即便做了那個奇異地夢,張遼也只是對楊秋多了幾分留意。
多年相交,他發現自己一個男子在武力上竟不及一女子,於是一直立志打敗楊秋。
然屢戰屢敗,始終未能如願,不過也僅視其為勁敵。
又因楊秋背後有神秘師傅,張遼對其另眼相看,以為此女未來必成大器。
但究竟將成何等大業,當時張遼亦未曾想透。
隨著年歲漸長,張遼逐漸接觸到家族內部事務。
那時,他以為自己武力超群,可以在戰場上建功立業。
於家族學習中,他洞悉了朝堂地形勢,明了士族權貴間地游戲規則。
於是發現自己年少時的志向,竟是如此虛妄。
朝堂間的權利游戲規則,分明是關東世族的天下!
縱有人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,如涼州三明,他們曾是威震一方的猛將,為朝堂立下汗馬功勞,平定羌人之叛亂。
但皇甫規、張奐、段颎開始不斷受到宦官的迫害,被漢恒帝罷官免職,雖後來重新啟用,然其結局各異,令人唏噓。
尤其是段颎,縱使後來投靠了宦官,最後卻還是被逼在獄中自盡而死!
張遼自此洞悉朝堂之弊,明白涼州武人在朝堂上難以立足,更勿論並州武人,根本就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。
故縱有滿腔抱負,張遼亦知自己在這朝堂之上絕無前途可言。
況這些年來天災人禍接連不斷,天子昏庸無能,朝堂亂象頻生。
眾多士族皆在私下揣測,這天下即將陷入動蕩。
張遼心中,亦有此預感。
於是張遼常思未來天下大亂之際,家族應何去何從,自己又應投靠何方明主?
左思右想,張遼覺得,必須在並州尋找明主,絕不能投靠並州之外的人。
於是,張遼提到了這樣一樁舊事,
“將軍可知,光武帝當年為何定都洛陽?”
若依官方之言,自然是因關中之地歷經戰亂,滿目瘡痍,人口稀少,田地荒蕪,已不覆長安昔日之繁華。
而洛陽則地處優越,周圍有八大關隘,可西進關中,北接太行,東進中原,南臨南陽等富饒之地。
作為都城,必匯聚天下之糧食財寶。
長安之地雖險要,但轉運糧食極為不便。洛陽則地理位置更佳,漕運陸運成本皆低,故光武帝當時選擇建都洛陽。
但這也就叫做官方說法了,其實真正的原因,眾人都心知肚明。
於是楊秋開口言道。
“實則因隨光武帝起事的將領功臣集團中,大半皆為南陽人士,而另一半則為冀州士族,故光武帝不得不將都城定於洛陽。”
一個皇帝若是不想當光桿司令,團結自己的統治基本盤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昔日劉秀起兵,麾下功臣集團皆以關東為利益所系。
若輕棄此地,立都長安,那就相當於拋棄了你的統治基本盤,你的皇位都會坐不穩。
所以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,洛陽當然有地理優勢,但選擇定都在這裏,是因為他的基本盤在這裏。
這也就導致東漢一朝,朝堂權力中心始終被關東士族所占據,此乃開國之初便已奠定的格局,外力難以撼動。
因為當初定鼎天下的就是這一批人,如果關東世族都不占據朝堂本位了,這也就相當於這個朝廷的統治基本盤已經完蛋了。
這也是後來董卓亂政之後,為什麽有關東諸侯討董?
因為他們的利益核心完全不一致,大家都不是一個圈子的人,權利的本位都不一樣,所以當然不能相容。
畢竟你一個西涼集團的軍閥,占據在朝堂的權力中心,那以後關東世族就是在權力的邊緣了,這是不死不休的的利益分歧!
所以他們註定是要決裂的,這也是董卓後來遷都的原因。
因為他發現自己和關東世族的矛盾沖突已經不可調和了,所以他決定另起爐竈。
因此,一個朝廷建都位置十分重要。
強悍如朱元璋,剛剛考慮遷都,太子朱標去了西安回來沒多久就死了,然後自此不考慮,誰知道怎麽死的?
而朱棣強行遷都北京後,皇宮馬上發生大火,但朱棣堅決留在北京,其後北京一直叫行在,也就是皇帝臨時駐紮地的意思。
而皇帝和大臣就這麽僵硬著,圖謀把下一個皇帝拉回到南京。
直到朱祁鎮繼位之後,北京才正式確立京師地位,這場鬥爭持續了數十年。
而東漢就不存在鬥爭了,南陽集團和冀州集團都對洛陽沒意見。
但冀州氏族後來有點慘,當初劉秀選擇和冀州士族合作,登基之後,劉秀也選擇了冀州出生的郭聖通做皇後。
但是後來郭聖通被廢,隨後冀州士族不斷遭到打壓,這種打壓甚至持續到了明帝時期。
彼時,漢明帝聽信讒言,疑楚王有悖逆之心,遂大興刑獄,嚴刑拷問之下,冤屈橫生,千人受牽。
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冀州人,殺得冀州人頭滾滾。
在這場浩劫之中,袁紹之先祖袁安挺身而出,救了許多冀州一系的人。
因此,袁紹後來擇冀州為根基,一則因冀州大族與其有香火之情,二則因冀州與朝廷早已離心離德。
所以黃巾起義之火,亦在此地洶湧爆發。
“沒錯,光武中興基業,實乃倚仗南陽、冀州大族。
故而定都洛陽之後,朝廷利益便已化為關東士族的利益,而並州、涼州、關中之地徹底變成朝廷邊緣人士。
想前漢之時,並州人口近二百萬,而今竟只剩六十餘萬,令人痛心疾首。”
“朝廷對並州的輕視,實在是令人寒心,並州士族的利益,朝廷亦不再關心。
自光武帝始,朝廷竟讓胡人內遷居住並州邊境,南匈奴便是在光武帝時趁機內遷至此。
其後百餘年,胡人內遷不斷,如今並州之地,竟有一半已被胡人所占。
將軍,此乃我等生活的土地,祖祖輩輩,皆在此地繁衍生息,為何要將其讓於胡人?
可是朝廷不在意,我等並州人毫無辦法。一旦天下大亂,並州的胡人只會趁機殘殺漢人。
而那些關東世族,只會在中原地區爭得你死我活,未定天下雄主之前,無人會關心並州情況。
可是我不希望未來的並州,再如此惡化下去。所以我一直認為,並州的士族武人應團結一心,共謀發展。
如此,方能保住並州安寧,使祖祖輩輩的土地,不再落於胡人之手。”
這就是張遼不想去朝廷的原因,蓋因並州之人,絕難躋身高位。
倘若未來的雄主,仍出自關東士族,則並州之地,勢必繼續被棄如敝屣。
如果有理想的選擇,張遼希望並州人團結在一起,改變這個天下。
若非萬不得已,他絕不願孤身加入中原的諸侯團隊,那只會是邊緣人士,永遠沒辦法進入核心權力階層。
所以張遼自意識到這天下將要亂起來之後,他的目光一直放在了並州內部,欲在此地尋覓一明主。
引領並州人重振昔日榮光,使並州之地不再被無視與遺棄。
然而,經年累月的觀察,張遼發現並州的豪強士族,已然腐朽至極。
彼等並未因朝廷的排斥而團結一心,反而在日益惡劣的生存條件下,互相內鬥吞並,實在令人痛心疾首。
此等人皆無吞吐天下的才略與勇氣,實乃並州的不幸。
於是,張遼不由得想到了年少時候的那個夢,遂開始暗中觀察楊秋。
對方不僅深研兵法韜略,更將自身錘煉得如同西楚霸王一般勇猛無敵,且其並毫無為朝廷效力之念。
張遼當時便已洞悉楊秋的心思——此人必反!
雖然很不可思議,一個小小的農戶女子也想造反,但事實就是這樣。
因此,張遼愈發堅信自己曾經的那個夢乃是上蒼指引,於是他更加用心地觀察楊秋此人。
其人擁有吞吐天下的魄力與勇氣,又兼具西楚霸王的勇猛武力。
自六歲起,她竟已開始籌謀反叛朝廷,甚至秘密培養自己的心腹團隊。
七年之後,石破天驚,一舉起兵反抗朝廷,占領了馬邑縣。
無論從哪個角度看,仿佛天命都眷顧在楊秋之身。
她擁有神秘的師承,所向無敵的勇武之力,又在戰場上戰勝了漢軍。
若此時再不表明自己的投靠之意,日後豈非要被排斥在楊家軍權利核心階層之外?
因此,張遼才決定秘密會見楊秋,向其表明自己的心跡。
畢竟,太平道即將造反,天下大亂在即。
張遼希望他們並州人能夠盡快團結起來,共謀大計!
當然,張遼不能預測未來,他不知道太平道造反之後,其實一年之內就平定了。
雖然後來還有大大小小的叛亂,但實際上接下來的幾年並沒有徹底大亂起來。
但現在張遼等不及了,他需要盡快加入楊家軍這個團隊,有時候加入晚一步,地位就完全不一樣了。
所以在和父親商量之後,張遼遵從內心的指示來到了楊秋面前!
而當楊秋聽完張遼年少時候所做的夢之後,她忍不住笑出了聲!
“嗯,這個夢做得好!”
畢竟她自己聽完都要覺得她是天命之人了,果然,人的本性就是喜歡聽拍馬屁。
於是,楊秋回答了張遼最初的那個問題。
“文遠,你所言極是。並州大患,非漢軍也,乃周遭地胡人。彼等如狼似虎,環伺我楊家軍。
一旦我軍有失,必群起而攻之,猶如嗜血之狼,欲在我等身上撕咬一口!”
“故而,我軍需打一場勝仗,震撼彼等,使其損失慘重。唯有血腥地武力,方能令其恐懼害怕。
但人殺之不盡,若一味鎮壓反抗,楊家軍必將陷入無窮無盡的戰爭,永無走出並州之日,甚至可能困守雁門郡!”
張遼聞此言,點頭讚同。
他亦深知,選擇並州為根基,未來隱患重重,蓋因周遭胡人實在太多。
但他本為並州人,難道還能選擇其他地方?
所以此問題一直困擾著他,不知有何良策可解此困局。
如今看來,楊秋顯然已有良策在胸。
張遼心中大喜,他深知自己沒有看錯眼前的人。
一直以來,楊秋的戰略格局眼光,遠超他所見任何人
“無論是鮮卑人、羌人、烏桓人,還是匈奴人,所有戰爭沖突的根本目的,皆在於資源的掠奪。
此資源涵蓋廣泛,男人女人、糧食、金銀珠寶、馬匹牛羊、鐵礦武器等,凡能吃能用之物,皆屬資源之列。
而這些胡人為何要與我們爭奪資源呢?蓋因他們生活更為窮困艱難,唯有通過武力搶奪,方能維持其生存。
他們不似我們漢人耕種儲糧,一場大雪便可令其牲畜死亡數十萬頭。因此,他們只能南下搶劫我們。
而每一次的搶劫,皆是他們豁出性命的表現。餓到極致之人,嗜血瘋狂,毫無道德準則。只要能有一口吃的,他們這群人便可殺無數人。”
“欲解此難題,首要之務乃使胡人畏懼,使其不敢再反。蓋因胡人心中,唯強者為尊。
然而,即便將其打服,若其饑餓無食,其仍會反抗,寧死亦要與你拼殺。因此,鎮壓之後,還需與之聯合。”
“文遠,胡人亦為人,亦有基本生存需求,需吃飽穿暖,亦欲享受生活。
彼等擅長游牧,而我等擅長耕種。故一旦建立穩定關系,便應與胡人進行利益交換。
胡人需布匹、食鹽、茶葉以及我漢人工匠所制各種工具,而我等則需馬匹、耕牛、羊等。
屆時,若有穩定地榷市,而胡人又打不贏我們,那就只能以其飼養的牲畜,換取生存所需的食鹽、布匹、茶葉等。
時日一長,胡人必定會漸漸被漢人同化。當然,還需有具體措施,如通婚學文識字等,使其逐漸融入我漢人社會。”
“但不論何種辦法,人之本性皆類似。吃飽穿暖之後,何必再反,何必再使族人犧牲?
所以文遠,胡人非永遠之敵,敵與敵之間,有時亦可合作。
合作日久,利益一致,便可成為同盟,共謀發展。”
聞此言,張遼心中大石落地,徹底安心了。
於是回到密室之後,張遼將自己帶來的四十個人都介紹在了楊秋面前!
這四十個人裏面,有十個人是張遼的親衛,個個都是勇猛的武士,武力值都在七十五左右,有十個人是張家造紙工坊的熟練工匠。
最後二十個人裏有五個醫工,五個泥瓦匠,五個石匠,五個鐵匠!
楊秋臉上的笑容簡直無法掩飾。
豪強士族果然資源豐富,張遼隨隨便便就能提供如此多有用的匠人。
如此看來,張遼本來就很重視工匠,這份禮物實屬有些厚重。
然而,楊秋心中此刻卻有一個疑問:“文遠,這些人尊父是否同意你帶來?”
之前不是說家族不會給予幫助嗎?所以楊秋有點奇怪。
“自我十歲執掌家族事務以來,我便私下培養了一批心腹。此輩不受父親節制,亦不涉家族財產,故其生死存亡皆由我定奪。
其家人將會陸續至此,煩請將軍為他們安排居所。今日看了塢堡這裏的情況,我想我的決定是對的。
這些匠人唯有在將軍麾下,方能盡其才用!”
此言一出,楊秋便明白了。
世家大族分散投資,實乃其本性使然,無需拒絕,畢竟楊秋現在缺的就是人才。
而這人才到底是商人出身,農戶出身,還是豪強士族出身,這都不是關鍵。
關鍵是其加入這個團隊之後,遵不遵守楊家軍的規矩,所以楊秋接納了張遼的投靠。
而張遼有誠意,楊秋自然也不能寒了對方的心。
所以楊秋再設一部軍司馬,由張遼擔任,但張遼暫時還不能待在楊家軍!
一切都要等太平道明年起義之後,張遼再和楊秋理應外合,然後聯合起來攻占雁門郡,奪取雁門關!
於是,送完了人才的張遼本欲秘密離去。
但離去之前,卻發生了一件令二人大感意外的奇事兒。
一位姓田的販馬商人偷偷來到了馬邑縣,接著就找兵卒聲稱,自己有密信要呈交給楊秋,並言此信極其重要。
當時兵卒不敢怠慢,於是將人請到了府衙這裏。
接著,楊秋的親衛將販馬商人嚴密監控,然後再取得信件呈到了楊秋面前。
打開信的那一剎那,楊秋非常震驚,並且把這封信交給了張遼。
當時,張遼還覺得奇怪,待看完信之後,張遼也露出了震驚的神色。
原來此信的署名人竟是田英——田沖之姐!
都這麽多年了,之前眾人皆以為田英已離世多年。
但今日,田英竟以一封密信出現在了楊秋和張遼的視野裏面。
這實在是令人大感意外!
而更令人意外的是,田英還在信件裏面寫了一件性命攸關的大事兒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